常见翻译问题解答

厦门翻译公司分享葡萄牙文学的译介

我国对葡萄牙文学的介绍工作始于二三十年代,那时茅盾翻译了葡萄牙作家特• 琨台尔的短篇小说。


1949年以后,对葡萄牙文学的译介工作进ー步展开。1955年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了达恺和嚣林从俄文译的彼列拉•高梅斯的长篇小说《被剥夺了的童年》,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重印了这部作品,这使新中国读者首次接触到葡萄牙文学。玛丽安妮著《葡萄牙少女的恋情》皇成译,重庆绿洲出版社,1945年出版。


进入60年代后,《世界文学》刊登了ー些葡萄牙短篇小说和诗歌。短篇小说有费尔南多•纳莫拉的《少年鼓手》(郭ー良译,1960年第5期),又有纳莫拉著《行医琐记》,李宝钧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10月出版,列入“葡萄牙文学丛书”书目,夸德罗斯主编。


何塞•马瑞亚•埃萨•德•凯洛兹的《三兄弟和财宝》和何塞•瓦连廷•可阿露•德阿米达的《她的儿子》(范之龙译,1963年12月号),诗歌有弗朗西斯科•米格尔的《未来》、《别开到安哥拉去,士兵》(安艺译,1962年9月号)和何纳斯•埃加亚的 《被奴役的伊比利亚(外三首)》(陈光孚译,1963年6月号),以上均在《世界文学》上刊载。


进入80年代后,我国介绍的葡萄牙文学作品比较多。有在葡萄牙古本江基金会资助下出版的《卡蒙斯诗选》(肖佳平译,1981年出版)。卡蒙斯曾在澳门居住两年,并在中国土地上完成了他的伟大史诗《卢齐塔尼亚人之歌》的一部分。1980年是卡蒙斯逝世四百周年,我国ー些单位举行了纪念会。《卡蒙斯诗选》的出版既促进了中葡文化交流工作的发展,也是对这位杰出诗人的美好纪念。张维民则译出《卢齐塔尼亚人之歌》,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1995年出版。


路易斯•德•卡蒙斯(约1524—1580)是位人文主义诗人。他曾用一句诗给自己下了这样的定义一手执剑,一手握笔。”他能够掌握和写作各种类型和风格的诗歌。卡蒙斯既写五七音节的传统诗,也创作各种类型的古典抒情诗:维吉尔式的牧歌、贺拉斯式的颂歌、彼特拉克式的短歌和十四行诗,以及哀歌等。他是葡萄牙第一个大胆地创作了史诗的诗人,实现了“意大利派”的先辈诗人们未能实现的愿望。


80年代出版的长篇小说有卡斯特罗•布朗库的《被毁灭的爱情——纪念ー个家庭》,顾逢祥、薛川东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埃萨•德•克罗兹的《阿马鲁神父的罪恶》翟象俊、叶扬译,198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5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顾逢祥、薛东川译的同一部作品,名为《阿马鲁神父的罪恶——宗教生活写实》。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阿马鲁从神学院毕业了,来到累里亚城任本堂神父,住在女教徒卡米娜太太家中。不久阿马鲁便爱上了卡米娜太太的女儿阿迈丽娅,由于他的勾引,阿迈丽娅终于失身,双双走上了罪恶之路。


费雷拉•卡斯特罗的《侨民》由张宝生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出版。


费雷拉•德•卡斯特罗是20世纪上半叶伟大的作家,小说《移民》、《林莽》把一个无产者的经历和一个庞大的世界——亚马逊河流域的原始森林第一次搬上了葡萄牙文坛。卡斯特罗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缺乏文学修养,他的小说无论是主题还是风格都显得与传统无关。形象一点说,他可谓是葡萄牙第一位“不系领带”的作家,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所在。从文学角度看,他以很多生动的词汇构成的语言,成功地描写了环境,有时及时地抓住了本质。可以说,费雷拉•德•卡斯特罗的作品是新现实主义的先声,新现实主义作家几乎紧紧追随着他的道路。卡斯特罗的《侨民》和《原始森林》(《林莽》)描述的是他侨居巴西时的遭遇,这是葡萄牙文学中最先描写工人阶级苦难生活的作品。


儒里奥•迪亚斯的《两姐妹的愛情》(原名《牧师先生的女弟子——乡村纪事》), 由陈凤吾、姚越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出版。


埃萨•克罗兹的《马亚一家》,由任吉生、张宝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贵族家庭的没落。以马亚家族为中心,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中上层阶级的人物,组成一幅社会生活的长卷。通过这个家庭悲剧,暴露了贵族阶层生活的保守和腐朽。埃萨•克罗兹通过这部内容复杂,结构巧妙的小说,深入到了贵族阶层和他的亲朋好友们的世界。在这部小说中,他展示了为君主制效劳的大臣们的狂妄无知,描写了金融资本家无处不在的无形影响,暴发户令人捧腹的自我吹嘘, 温文尔雅的外交家的荦鄙伎俩,贵族妇女的生活琐事和她们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


《马亚一家》是埃萨•克罗兹的代表作,它不仅是一部有戏剧性的情节、场面和动作的独具匠心之作,而且也是对整个葡萄牙社会的概括。为了赋予葡萄牙文学以现代的形式,动用新的修辞手法来代替浪漫主义令人生厌的陈腐腔调,小说家埃萨•克罗兹付出了艰巨的努力。


最初,埃萨•克罗兹在《葡萄牙新闻报》上发表了许多连载作品,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这些作品后来都收进题为《粗犷的故事》的集子。


埃萨•克罗兹把具有日尔曼情趣的浪漫主义作家和波德莱尔的影响带到了葡萄牙,为葡萄牙文学引进了想象不到的大胆形象和一种受法语影响的新文学语言;而这 一切都旨在通过自然景物的夸张和拟人化来表现他带有泛神论色彩的神秘主义。


埃萨认为,作家要客观地描摹社会现实,以改变这种现实为目的,并为此竭尽全力。他有一句名言:“打倒英雄!”这句名言概括了他的现实主义小说的ー个基本概念:人是ー个结果,一个结论,是他所处的环境的产物。因此,小说家不应该去描写个别和特殊的现象,而应该去描写ー个社会或一个阶层的典型事例。


在葡萄牙文学史上,埃萨•德•克罗兹不仅是新小说艺术的创始人,而且是文学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创新者。他在1901年出版的《城与山》有陈凤吾译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1991年9月出版。列入“葡萄牙文学丛书”,夸德罗斯主编。


80年代出版的短篇小说有范维信译的米格尔•托尔加的7篇作品:《斗牛米乌拉》、《老狗奈罗》、《麻雀拉迪诺》、《金翅雀》、《倒霉的驴莫尔卡多》、《暮霭沉沉》和 《边界小村》(《世界文学》1988年第2期),后又有《动物趣事与山村故事》收人《老狗奈罗》、《懒猫马戈》等26篇短篇小说,由范维信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12 月出版(列入“葡萄牙文学丛书”,夸德罗斯主编)。


米格尔•托尔加被认为是当今葡萄牙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他的散文是诗歌的继续,或者说,诗歌是散文的继续。散文似乎更能代表他真正的风格。他词语丰富,用词简洁而富于节奏感,人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既不贫乏也不靡丽、既不世俗化也不文学化的葡萄牙语。


彭子珍译米格尔•托尔加的《维森特》(《外国文艺》1983年第3期)。范维信、喻惠娟译若泽•罗德里格斯•米盖斯的《洗不掉的血污》(《名作欣赏》1981年第3期)。姚京明译菲略亚•德•阿尔梅达的《美洲叔叔》(《花溪》,1982年第10期)。


《佩索阿诗选》,张维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


佩索阿是20世紀葡萄牙重要诗人,在西方文学史上,他应该具有和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乔伊斯同等的地位。


在葡萄牙,他是唯一可以和卡蒙斯相提并论的诗人。他的作品自成体系,又集各家之大成。他采用几个不同笔名发表诗作,而且作品的文风也迥然不同,各有特色。 这些笔名包括:里卡尔多•雷斯、阿尔贝尔多、阿尔瓦罗•德•坎波斯。他所扮演的这 些化名诗人最显著的一点是,尽管他们的作品内容很相同,至少是部分地相同,但是他们的风格却迥然各异,而且每个人的风格又很符合各自所倡导的理论。


“感觉即思考”,这句诗是我们理解佩索阿作品的一把钥匙。对于佩索阿来说,任何感情状态均以一种辩证的形式出现,并不是哲理性的,而是思考性的。他评论另一位诗人时说,他所感兴趣的不是感情,而是对感情的运用。


佩索阿的诗歌中有不可胜数的令人欣悦之处:优美的音乐感,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以及其他一切文艺作品所具的魅力。我们还可以发现他的情趣中有各种各样的思想,甚至用以统一作品的感情也各有不同。因为他在以不同的化名创作时,对感情的运用也各有所异。“感情,谁读这些诗,谁就会有感情!”佩索阿自己这样写道。这句话虽然有些嘲讽的意味,但读者没有道理不遵循他的忠告。


《惶然录》费•佩索阿著,韩少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这是作家的晩期作品。这些“仿日记”式的思想感触是一座耸立于20世纪人类喧嚣、苦难生活之上的“自我的城堡”,垒筑它的砖石无非就是两种:对自我的怀疑与坚守。时而从髙处加之以上帝之眼俯瞰众生”;时而透过显微镜,观察、分析命运的每ー颗微尘。 


心灵与想象中的各种瞬间的真实——如果有的话,作者的捕捉与表述都是丝丝入扣的。在自我的分裂、重建中无边漫溢,但又难以叙说的那些怀疑与希望、惶惑与坚定、 悲哀与欢愉,在这本书中都是坚实地凸现着。


90年代后,我国葡语文学的翻译介绍进入ー个活跃期。相继推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辑的“葡萄牙文学丛书”,以及花山文艺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出版的“葡萄牙文学丛书”。平均毎年都有三、四部葡语作品问世。到目前已有近30位 小说家,40多位诗人的作品被译介到中国。如:《獅子和蟋蟀》阿尔加维亚等编,邵恒章、李祖德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列入“世界民间故事丛书:葡萄牙篇”。《滴漏》庇山耶著,丹尼尔•皮雷斯评介,陈用仪译,花山文艺出版社、澳门文化司署1997年联合出版,列为“葡语作家丛书•文学系列”,由澳门东方葡萄牙学会赞助。《葡萄牙舞蹈史》若泽•萨斯波尔特斯、安东尼奥•平托里贝罗著,陈用仪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列入“葡萄牙文化丛书”。《失明症漫纪》若泽•萨拉马戈著,范维信译,2002年出版。他的《修道院纪事》有周文欣译本,又有范维信译本。


瑞典文学院1998年10月宣布,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荣获199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1998年11月年届76岁的萨拉马戈就成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葡萄牙语作家。


萨拉马戈1922年11月16日生于葡萄牙南部阿连特茹地区。1980年,萨拉马戈 以他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完成了一部反映阿连特茹地区贫苦工人生活状況的小说。


近十几年来,萨拉马戈的作品获得了十多项文学奖,其中包括1995年获得了葡语国家最有影响的文学奖卡蒙斯奖。


萨拉马戈抒情诗般的写作风格——把丰富的想象力、对历史的反思、对政治压制和贫困的抨击熔于ー炉——使他同诸如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等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作家齐名。


瑞典文学院把文学奖授予萨拉马戈,为了表彰他的作品“通过由想象、同情和讽刺所维系的寓言故事,不断地使我们对虚幻的现实有所了解”。


萨拉马戈利用虚构的情节,对当局和政客、特別是对权力政治的主要角色们进行讽刺。


萨拉马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使他成为葡萄牙最受欢迎的当代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


和翻译的作品相比,我国对葡萄牙文学的研究、评论略少。评论文章仅有李向玉写的《卡蒙斯和〈卢济塔尼亚之歌〉》(《外国文学》1980年第2期)、朱景冬写的《诗人 与大地的完美共鸣——卡蒙斯文学奖得主托尔加》(《文学报》1990年6月7日)。 此外,在“古本江基金会”的资助下,我国还翻译出版了《葡萄牙文学史》(路修远、 林栋译,1983年)。

厦门翻译公司


获取免费报价

Trust is a bridge between you and me, commuication is the messenger